嘉賓賀辭‎ > ‎

王福義長老

我的母校救恩小學

70周年校慶

王福義長老 (舊生)

 

引言

近日與大學同學相聚,他們都異口同地讚揚救恩學校,說是一間有GUTS的學校,這可能與我們不參加TSA有關,其實救恩學校一直都保持高水準的小學教育。用啟發的方式發揮學生的潛質、創造、語言、思考知科學知識的綜合能力,注重品格、靈性生命的建立。一所學校的成功非一朝一夕之事,是經過多年、多人的努力。我希望記下我在60年代初入讀救恩的情況,給現在的同學和家長參考。

 

入讀

1959年中由大陸出來,典型的「新移民」,由北方的天津到南方的香港,最大的不適應是「廣東話」。初到貴境,人生路不熟,也不知報讀那間學校。

我住在板間房,房東的兒子在救恩書院讀中學,他極力推薦我入讀救恩小學,成為一名插班生。原來當時要入讀救恩也要排長龍,我則中途八月中去考試。試題不太難,只是我搞不清「英吋」「英呎」的計算單位,中文就沒有問題,本來在內地讀了四年級,現在要降班到三年級,因為當時三年級才開始教英文,就這樣成了救恩插班生,被編入下午班三丙班,上課地點在教堂地下的班房,所以至今我還記得當日課室的情況。

班主任也是新來的,名叫徐品賢,他對我很照顧,有時怕我不明白,特別用國語給我講一遍。我後來回顧,這一切都十分感恩。當時因語言不通,令我對上學有很大的抗拒,後來總算適應下來。

 

體驗

學校當時有多次測驗和考試,我在下三丙,上學期考試獲得第三名,也很高興,下學期又有進步。

原來救恩小學每年每班全級第一名可獲次年全年免費學額,當時我家境不好,靠父親微薄薪水,很難支付我的學費,第一年免強支持下來,我也自己希望減輕他的負擔,結果接下來的四、五、六年我都獲得免費學額,這真是神的恩典和祝福。

學校老師都很認真教學,其中不少基督徒老師鼓勵我去教會和主日學,我也深受她們的影響,雖不經常去,但到六年級時就比較固定去救恩堂主日學。當時有曾國英牧師和周美珍姑娘,他們也常在週會講道。

這為我以後洗禮加入救恩堂埋下伏線。可見神的恩典和計劃是何等奇妙。

小學深受歡迎的是張道甯主任,以他深厚的中文修養,教了我們不少詩文,古文和現代白話文的重要文章,如冰心,蘇雪林,巴金,朱自清等等,他選用散裝的友聯「文選」令我們獲益良多。

當時每個週會都有學生出來短講,記得有一次叫我去講,是次畢生難忘的經歷,我站在台上,下面全是眼睛,我不停發抖,口齒不清地用最快速去講,國粵語相夾,也不知道自己講了些甚麼,下台後滿頭大汗,同學們大笑不已,這次經驗令我以後視對人說話為畏途。後來在參加了少年團契之後才慢慢改變了這次的恐懼。

 

同學及團契

當時救恩小學與教會關係密切,傳道人周姑娘做為橋樑,把不少小學生帶入教會,我是當時的一位,同班還有不少同學一齊加入教會,有位同學洗了禮。這班同學不少留在救恩堂一段很長的時間,有些到今天還在。升中之後,各散東西,如要保持聯絡,教會團契是最好的媒介,就這樣,由入讀救恩小學,才有機會認識神的救恩,加入教會。小學的教育不單是知識的灌輸,而是生命的引導,把學生帶到教會得到救恩,這也是我親身的體驗。

 

結語

當救恩學校慶祝70週年之際,我已加入救恩55年了,大約佔了救恩學校歷史中的80%,我自從1959年入讀救恩小學,加入救恩堂,至今從未離開過。由一個外地的插班生,後來成為校董和校監,經歷重建,遷校,到新校舍建成之後,1995年我退了下來,由蕭長老擔任校監,在他領導之下,學校的聲望和受歡迎程度,與日俱增,現在救恩學校和幼稚園已成了本港優秀的學校。

在慶祝70週年校慶之際,回顧我的成長,深感神奇妙的帶領,也感激救恩小學在我人生的起點所建立的屬靈基礎,改變了我一生的途徑。希望救恩學校繼續成為學生及家長進入教會和救恩的橋樑,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而全面的小學教育,為以後求學工作奠定穩固的人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