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當年大女兒還在唸K3的時候, 為著選小學煩惱不已。 自己是一個全職母親, 對學校的認識, 停留在所謂傳統名校。5年前, 救恩還沒有今天的 ‘響噹噹’。在一次升小學晚會時, 和一位老師閑聊, 訴說拿不定主意如何選學校。那位老師和我分享她自己的經驗,說:“我的兒子在救恩學校讀書,六年小學生活都很享受, 加上學校有自己飯堂, 不怕小朋友吃了外賣飯盒,身體不適。(當年曾有幾篇報道,小學生在校吃了外賣飯盒, 要送院治療)聽完老師的分享,決定報讀救恩學校。 女兒現在五年級, 非常享受學校生活。不但和同學相處融和,最難得是和老師,校長,也打成一片。在別處的學校,是學生送禮物給老師,但在救恩,老師經常送學生小禮物以作獎勵,還帶他們外出吃飯,回家作客。我在心底裡想,幸好當年另外那間‘名校’沒有取錄女兒呢,不然,她定不會如今天般喜歡上學。我這個在職母親也沒有今天這般‘梳夫’,不用擔心她的學習動力。 試想,要是學生不喜歡學校的老師,哪會有動力長久作戰? 救恩的校本課程,雖然不淺, 但非常生活化,讓小朋友學習起來非常理所當然,完全沒有‘不知為何物’的感覺,對推動這學習模式的骨幹人物和整個教師團隊也要竪起大拇指。死板板的教指定教科書,可要比挖空心思編自家課程容易多倍。尤其是語文科,學生們得益良多。不能不提,最精彩是用流行chapter book系列,教vocabulary和grammar,頓時令英文課生色不少,學生們更是熱情投入, 好橋!低年級中文課亦如是,學習的語文,字詞,是他們日常和經歷的事物,讓這些剛踏入小學的一年级同學,知道文字和日常生活是生活息息相關,學習時就會自然更投入。 除學科外,高小的生命教育也是令我和女兒都很有很深體會及經歷。 小五同學在校長和副校長帶領下, 去探訪附近的一個慈善團體。學生們帶著食物, 小禮物,再加上他們的‘百般武藝’, 陪露宿者渡過一個溫馨的中午。 藉著人與人之間的關心, 把自己擁有的豐足與別人分享, 這種互愛互助的態度和精神, 正是我們每個現代都市人都應多做點的事。從小灌輸這種觀念, 讓它們在小孩的心裏扎根。 五年小學生涯在歡笑中匆匆走過, 多麼希望救恩學校有自己的中學,讓學生們可以在同一樣的教育氣氛中學習成長,再被塑造。 救恩學校七十周年校慶,藉此充心感謝全體教師團隊,對學生們的關愛和無私的付出, 令這所學校在德智體群美善,都做得出色。 沒有教師團隊, 一所學校只是一個名字, 是你們為這班學生的小學生活添上美麗絢爛的一頁,是你們實現了”Learn to Love and Love Learning”。衷心感謝你們。 救恩學校七十周年生日快樂!
郭穎芯和郭穎晉學生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