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恩學校70周年(1946-2016) - 校監的話 
蕭壽澄長老
20151023

「光陰似箭」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些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成語,如今用在救恩學校70周年的回顧上,倒還挺貼切呢。說到快,日子過得真是快,比箭還快;論到寶貴,每一個有主在其中的日子都是何等寶貴,又豈是今生任何財寶所能相比呢!

 

轉眼間,救恩學校踏入70周年。7是一個完美的數字,代表完美,成熟和完善。707乘以10,更是一個完美的數字,代表整個時期或一個完整的狀態。感謝神,我們可以一起慶祝救恩學校70周年,「這是耶和華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奇妙。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快樂。」(11823-24)

 

在慶祝救恩學校70周年這段日子,我們不能忘記瑞士巴色差會在1846年,差派瑞典籍韓山明牧師(Rev. Hamberg)及德國籍黎力基牧師(Rev. Lechler)來華傳道。兩位牧者忠心侍主,熱心傳道,成為客家族教會的開山祖,亦是基督教香港崇真會(崇真會) 的創始人。1852年,韓牧師在西營盤成立教會(前救恩堂)1854年,韓牧師因心臟病去世,享年35歲。當時黎牧師繼續傳教和牧養教會,直到1899年才退休回國。他於1908年與世長辭,享年83歲。

 

黎牧師和師母史瑪莉女士(Miss Marie Stotz)都很關心教育。黎牧師於1861年在救恩堂現址興建「四角樓」,黎師母並在此創立女子學校(巴色義學),開始香港女子教育的先河,亦開始崇真會在香港的基督教教育事工,及救恩學校前身的教育服務。此女子學校學生人數維持在50人,直至1891年才遷往內地朗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翌年,1946年崇真會救恩堂計劃重新辦學,並於9月招收幼稚園及小學一、二及三年級,各一班全日上課,開始了70年前開辦救恩學校的第一年。

 

1946-2016年,救恩學校蒙恩的70年,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它分為四個階段,來回顧上主在我們中間的恩典:() 孕育期(1941-1960) () 成長期(1961-1991) () 挑戰期(1992-2007) () 發展期(2008-現今)。有關救恩學校歷史已簡述於救恩學校幼稚園部及小學部之網頁[請點這連點1參看學校歷史],及救恩學校1945-2016「蒙恩歲月」精簡的幻燈片。

蒙恩歲月 ‎‎‎‎‎(旁白)‎‎‎‎‎ - 約24分鐘

蒙恩歲月 ‎‎‎‎(約7分鐘)‎‎‎‎

上主以恩典為我們年歲的冠冕,我們的路徑都滴滿了脂油。我們無法在這裡一一細數這70年來上主在救恩學校許多奇妙的作為,卻要見證及銘記祂的恩典和作為,也要衷心感謝崇真會救恩堂的先賢、校董、校長、園長及教職員默默耕耘,在堂家校合作下,讓德、智、體、群、美、靈六育得以全面發展,並秉承崇真會辦學的宗旨,興學傳道,本著「信」- 偽的信心、「望」- 積極的盼望及「愛」-無條件的愛,去實踐及傳遞基督博愛的精神,提供優質、積極、正向、健康的全人教育。這70年,救恩學校先後有6位校監,8位小學及幼稚園校長及4位園長及多位校董/校務委員委身作育英才,傳揚福音,榮歸主名。[請點這連點3參看學校歷年轉變簡表]

 詩人呼籲我們:「你們要以感謝為祭獻與神。」(詩篇5014),意思就是我們要用感恩的心作為禮物獻給上感恩的心是上所喜愛的禮物。無論何時,一個常感謝上的人,不但表示他的內心常因上的恩典而滿足,也表示他是一個常在情感上滿足上主,使上歡喜的人,我們獻上感謝就是在榮耀祂。

 

我們感謝主,救恩學校-堂家校-每一位教牧同工,教職員,同學,弟兄姐妹,不論是先或是後,來到救恩學校這個葡萄園裡面的救恩人,都是上主用重價救贖的,是蒙福的,是祂所喜悅的。上主不單將祂永遠的救恩賜給我們,更讓我們無論是個人、家庭、學校或教會,都有份於那偉大、屬天的呼召與託付,有份參與救恩學校的服侍。

 

願聖靈賜我們每一位救恩人有智慧、創意和知識,常以感恩、順服和謙卑的心來回應上主,努力學習愛,愛學習,尊重上主,尊重人,尊重自己,尊重環境,在上主所賜的時空開放自己,使用祂所賜不同的恩賜,彼此配搭。又祈求聖靈幫助我們,每天專心跟從上主,追求更認識祂、更愛祂。願我們我們每一位都能成為「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見證人」,同心攜手服侍上主,高舉基督,宣揚福音,領人認識上主,叫上主得榮耀。